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
行业信息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从地区试点到全国纳入,更有可能在将来与国际碳市场接轨,谁在万变的讯息中及时把握,谁就抓住了碳市场的先机

CCER交易升温:天津成交50万吨 深圳首单交易产生

4月27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国内最大单公开CCER交易,交易量为506125吨。同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也迎来了首笔CCER现货交易,成交量22000吨。两笔交易均未公开成交价格。

水晶碳投获悉,这两笔交易买方均为中碳未来(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其中,天津交易的卖方为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芜湖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成交项目为“芜湖海螺水泥2*18MW余热发电工程项目”(备案编号:041);深圳交易的卖方是中国国电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甘肃新安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成交项目为“甘肃安西向阳风电场项目”(备案编号001)。

此前,中碳未来于3月24日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国内首笔控排企业线上购买CCER。  

五月将至,各碳交易试点核查工作陆续完成,履约期即将到来。作为补充机制,CCER交易日渐升温,单笔成交数量放大。4月23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交20万吨;4月8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完成首单交易20万吨;3月12日,北京环境交易所成交37.8万吨;3月9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成交20万吨。

在履约需求推动CCER交易的同时,各地出于控制市场的考虑也对CCER的使用进行了限制。如上海市发改委于4月21日发布通知,明确“本市试点企业在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履约清缴时,所用于抵消的自愿减排项目,应该是其所有核证减排量均产生于2013年1月1日后的项目”,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可用CCER的范围。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大部分试点的具体抵消机制规定出台时间较迟,使得市场上的项目供应未能跟上政策要求。在规则严格的试点如北京,已有控排企业反映本地CCER“有市无价”,无法满足自身抵消需求。
© 2014 中碳未来(北京)气候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